古人有言「傻人有傻福」,我想我這個傻人最大的福份,大概就是能毫不猶豫地決定出發。因為在訂下機票前,我居然完全沒聯想到現在的北歐瑞典肯定是個天寒地凍的地方呀(唉~這絕對是我早就知道的事,但腦子當下一定是給極光蒙蔽了),更不用說我還是要去「北極圈」那極冷地帶耶!或許就因為總想的簡單:「可以呀!」覺得其他的事情一定有辦法解決,才能傻到忘記顧慮天氣因素,而抱著一股衝勁就踏上瑞典極光行。直到查了天氣預報後……
訂下機票後五天,我終於想到該來看看旅行那幾日的溫度!(出發五天前才查會不會太遲鈍了點)
[ 出發前五天查詢結果:左邊為瑞典斯德哥爾摩,右邊為瑞典北極圈內基努那(紅色區塊為抵達的日期) ]
第一站斯德哥爾摩顯示最低溫頂多到 -1 度,想起曾經在澳洲墨爾本冬天度過零度的日子,身體應該還挺得住;然而下一個目的地北極圈內的 Kiruna ,這 -7 ~ -12 度的溫度已經超過我畢生肌膚曾體會過的下限,我知道這將會是一趟很不可思議的旅程,不只在視覺上、連五感都是。
沒想到出發前兩天,再度打開 The Weather Channel 確認溫度,它…它…它居然大大下修!
[ 出發前兩天查,居然變更冷!:左邊為瑞典斯德哥爾摩,右邊為瑞典北極圈內基努那 ]
斯德哥爾摩的天氣最高溫變成只有 2 度,而且多數日子居然整天都低於零度!這就算了,更可怕的是北極圈內的溫度出現了最低溫 -21 度!! 看得我寒毛都直豎了, -21 度到底是什麼呀!?會不會耳朵鼻子會被凍到碰一下就掉下來?!我真的要去這種地方住上四天?
這時我才知道歹幾大條了,趕緊向各方展開前線支援,捐捐物資救救北極凍傻人,並衝出門去採買一些裝備;再此先特別感謝此行最大的物資贊助者 – 家母霞姐,家中有個囤積症患者也是有點好處的(誤)。
然而氣溫下修一次絕對還有第二次、第三次,等到我們真正踏上北極圈,機場溫度計直接顯示 -24 度,這還是白天正中午時分呢!機場的計程車司機就跟我們說:「在昨天以前,這個冬天還沒低於 -15 度,你們很幸運地遇到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更幸運的是,這其實根本不是最冷的一天,因為我們待的每一天,都一天比一天冷,於是我的人生就這樣莫名地經歷了 -38 度的極凍世界,感受手腳被凍到沒知覺,冷到中瘋但美到發瘋的痛快,也還好我現在四肢五官都依然倖存地在溫暖的台北打下這篇網誌呀… (阿密陀佛阿門)
[ 冷到臉都歪去,一到北極圈就給我下馬威 -24 度 ]
至於 -20 度跟 -30 度感有差別嗎?
我跟你說,就像台北夏天 30 度跟 40 度的高溫真的差~超~多~:是站出去十分鐘後被融化、還是一站出去就被蒸發,以秒計費,在 -20 度時不穿上專業雪衣都能生存,但 -30 度以下一脫掉手套衣物立馬從四肢末端往內極凍,尤其站在雪地上等拍攝極光,手跟腳甚至痛到覺得快要截肢。所以可不是零度以下都冷得差不多呀。
[ 要冰箱做什麼?放一下啤酒就可以喝了呀 ]
因此這篇生存指南是以我自己在瑞典短短 8 天,經歷零度左右的雪地、和零下 FUCKING COLD 的極地,而歸納出一些衣物穿法、實用小物的經驗分享,以及極地異常的電池與物品狀態提醒,提供要去雪地或極地的朋友參考(而且現在甚至在台灣冬天都可以派上用場了呢)(歪腰)
雪地穿衣準則
只要是去雪地,謹記全身上下穿著關鍵:『保暖層』+『防水防風層』就沒錯了。
因為像歐洲或日本天氣屬乾冷的國家,原本只需穿著夠保暖的衣服就行,但只要一遇到下雪,融化在衣服上的雪就會變成又冰又濕的水氣進到衣服裡,自此就沒救怎樣都暖不起來了!(回來後深深覺得在台灣也完全適用這套穿著準則耶,也是又溼又冷啊)
[ 想滾雪地一定愛記住保暖+防水喔 ]
但由於瑞典室內都裝有暖氣並會開非常強,因此穿脫有彈性的『洋蔥式穿法』是不二法門,無論是上衣、褲子、鞋襪,以及手套、圍巾和帽子等配件單品,都建議各攜帶多件單品,並至少有一件具有防水防風功能,視當天溫度是 1 度、 -17 度或 -35度的狀況再一層一層穿著搭配。
利用洋蔥式的穿法行李也可以減少攜帶的衣服數量,想要拍照看起來是不同件衣服就換最外層,而覺得需要清洗的話也只需要洗接觸肌膚的那件就行了。(不過其實外套都是同一件,在室外拍照看起來還是通通都像同一天,所以我都 LET IT GO 保命卡重要啦)
[ 下半身穿黑黑的也是一種視覺減肥法 ]
另外在材質上純棉與牛仔褲都要避免穿著,這兩種材質會吸水氣,在雪地怎麼穿都會變成白冰冰。四肢末梢神經是保暖的重點,手套、襪子及鞋子需要特別注意,尤其鞋底要挑鞋有防滑功能的。
[ 於斯德哥爾摩 0 ℃左右的穿著 / 在極地 -17 ℃的穿著 / 與極地 -30 幾℃的穿著,以下用這三個溫度為代表 ]
前兩個種溫度穿的看起來差不多,朋友看到我的照片時還一直覺得我穿很少,但其實我在衣服裡墊了好多層不同厚度的衣服,保暖度已相當足夠。-30 度時穿的專業雪衣是由當地住宿提供,像是我住的冰箱圓頂雪屋、及在 Abisko Guesthouse 時參加四天的 Tour ,都有免費提供無敵連身雪衣和雪鞋,真的還是要穿當地的專業配備才足夠,可謂極地求生必備呀!
[ Abisko當地住宿幾乎都可以借用極地必備裝備全配 ]
以下就分別介紹我自己各部分的穿法建議。
上半身保暖法
我上半身的所有衣物配件(外層的針織毛上衣僅以一件做代表),在不同的溫度穿搭調整。
上衣
不同溫度的穿法差別為(從內到外)-
零度左右:發熱衣 > 薄針織上衣 > 長版針織毛上衣 > 雪衣 + 圍巾、帽子、一層手套
-17 度左右:發熱衣 > 羊毛衛生衣 > 薄針織上衣 > 長版針織毛上衣 > 雪衣 + 圍巾、帽子、一層手套
-30 度左右:發熱衣 > 羊毛衛生衣 > 薄針織上衣 > 長版針織毛上衣 > 雪衣 > 專業連身雪衣 + 圍巾、兩頂帽子、二層手套
最內層一定要先穿上一層超威的 Uniqlo 發熱衣,既輕薄又保暖可謂史上優良發明之一,我的是多年前的薄款,現在還有出增厚刷毛的款式更加保暖;當非常冷時我會再多加上澳洲羊毛衛生衣,比發熱衣厚、重量也稍微重一點,但羊毛的保暖效果真的很不錯。最後再穿上兩層長短跟厚度不同的針織上衣,這就視個人平時的穿著喜好了。
[ 我的內搭保暖三兄弟 ]
而在瑞典我每一天都穿著雪衣,雪衣通常具有一層較硬殼的防風外層、裡面會鋪羽絨保暖,防風跟保暖一次滿足相當強大;建議穿著雪衣而非一般羽絨衣的原因在於,雪衣最外層的防水布是沒有接縫的,羽絨衣通常有壓線處容易透風和進水氣。不過一般雪衣都不便宜,如果不想添購雪衣的話,只要秉持著『保暖』+『防水防風』來準備外套的裝備即可。
我穿著的也不太算是雪衣,但其機能蠻強大可假借成雪衣的功效來穿,由家母霞姐熱情提供借用。它為兩件式的外套,裡面的羽絨層可以拆下來、分成兩件單獨穿,我在土耳其轉機時覺得室內超熱,把內層拔下來後即獲得救贖;而且置物口袋很多,天冷時把常用的東西放在口袋,讓不太靈活的手指可以快速拿到東西。我覺得這件很不錯,而且在台灣也適合穿。(我只找得到同牌子加拿大STORMTECH的類似款網址,請再自行蒐尋)
[ 極地實測,通過! ]
配件
圍巾、帽子跟手套等能把末梢神經和主要血管流通處包住的配件絕對是必備品,而可以遮口鼻減少吸到冰冷空氣的口罩,對保暖也非常有幫助。
不過我們頭一天戴口罩在斯德哥爾摩的路上,一直遇到路人關切我們為什麼要戴口罩,「瑞典空氣很乾淨,這裡不是中國有霧霾」他們對自己的空氣非常有自信,「我也很有自信,但我們實在太冷了」我只能這樣不斷回答他們,畢竟對他們來說零度左右根本不算很冷吧,路上也見不到像我們裹這麼多層的人,後來我索性改用圍巾拉出一角來遮住口鼻,一方面我帶的口罩有點容易鬆脫麻煩,另一方面也體貼不要讓瑞典人這麼困惑。
在極地時我拿出終極秘密武器「全罩式防寒保暖刷毛頭套」,同樣由家母霞姐贊助,看到它的第一眼我整個噗疵笑了出來,想說我才不要穿這個走在路上有夠蠢,不小心還會被以為是恐怖攻擊份子或是武功高強的忍者(這身高應該不會有人誤會啦),但等到了極地我就開始感謝它了(只要放下面子就好),真的是非常保暖又容易固定,不像口罩和圍巾遮口鼻會戴不牢,唯一缺點大概就是拍照時若忘記拿掉會悔恨一輩子吧! (居然找的到賣場)
[ 我的頭部保暖三姊妹 ]
我也準備了兩件毛帽,並測試過能夠兩件疊在一起穿戴。不過在極地 -30 度時,我多數都使用住宿提供的遮耳大毛帽,很保暖並且看起來超有當地味道的,裡層可再戴一頂帽子或是使用全罩式刷毛頭套。
[ 遮耳大毛帽 + 全罩式刷毛頭套,就跟你說拍照要拿下來吧!這哪位? ]
圍脖或圍巾我各帶了一條搭配衣服使用,只要圍住脖子身體就會暖很多,它們變化的彈性都很高,除了前面提到可以遮口鼻外,也能拿來包著頭避免冷風吹,進入室內時穿脫都很方便。
手套則是一定一定一定要準備的裝備(講這麼多次知道很重要了吧?),末梢神經只要一受凍會非常痛苦,尤其在極地拍照時,金屬的相機外殼非常冰,會讓你的手更快也更加疼痛;玩雪、拿東西也都會碰到濕冷的東西,因此選購保暖和防水的手套真的非常非常重要,推薦大家可以戴兩層手套,一層選擇較輕薄方便手活動的,一層可以巨大沒關係但要保暖,這樣需要用到靈活的手指時只要把外層手套暫時拿掉就好,至少還會有一層手套保暖雙手。
[ 手套也要防水+保暖,我帶去的兩雙都只有保暖功能,在 Kiruna 看到特價的防水手套立刻購入 ]
另外因為現在大家隨時都會使用到觸控螢幕,甚至連我的相機許多功能都要用螢幕才能設定,戴上防水手套螢幕就無法感應了,但只戴輕薄可觸碰螢幕的手套卻不夠暖,令我苦惱難不成手套就這樣要把我跟數位世界隔絕嗎?
突然靈光一閃,傻瓜,這世上有個發明物品叫做「觸控筆」啊!即便是再厚的手套,只要還能握住觸控筆,就可以繼續當低頭族使用 iPhone 或相機了呀!
[ 有了觸控筆,戴上手套還是可以隨你滑滑滑! ]
下半身保暖法
這是我下身保暖的褲子與襪子等所有配件,各有攜帶多件,但仍無法帶到足夠天數的數量,要勤清洗替換以免太佔行李箱空間。穿法與上衣保暖法雷同,不過我只有在極地很冷時才有穿上雪褲。
腿上
不同溫度的穿法差別為(從內到外)-
零度左右:黑色厚丹褲襪 > 發熱褲 > 內刷毛內搭褲 + 兩雙襪子
-17 度左右:黑色厚丹褲襪 > 發熱褲 > Uniglo 厚針織褲 > 內刷毛內搭褲 + 兩雙襪子
-30 度左右:黑色厚丹褲襪 > 發熱褲 > Uniglo 厚針織褲 > 內刷毛內搭褲 > 雪褲 + 三雙襪子
褲襪都是厚丹看不見肌膚的那種,我也把家中的薄款以及類似靜脈曲張襪的厚款,通通都帶去看天氣穿;發熱褲與厚針織褲也都是 Uniqlo 的,對保暖真的很有幫助;而刷毛的內搭褲是平常冬天就常穿的單品,裡層有刷毛保暖很多。記得千萬別穿棉製品與牛仔褲,我穿著的褲款多為尼龍這種便宜、但其實具防寒功能較好的材質。
而雪褲與雪衣的概念類似,外層是防水布、內層有一層刷毛保暖,不過正統專業的雪褲通常還有吊帶,是給滑雪及雪上運動在使用,家母霞姐提供的是比較輕薄但具有相似功能的褲款,價格也比較便宜,穿了之後躺在雪地上打滾都不用擔心會用濕屁屁!
腳上
我特別衝去買的衣著就是襪子了,因為其實腳是最直接接觸地面厚厚的雪和冰,若一直有在走動、血液循環到末梢神經還比較不冷,但像是站著拍照,腳可是一下就會凍僵,Lapland 極光秘境之旅的 Frank 在出發前就特別提醒我們襪子要多穿幾雙,而且千萬不要穿棉製襪(我還是叛逆帶了一雙棉製運動襪,真的怎麼穿都有股寒意呀)。於是特別去襪子專賣店挑了好幾雙混羊毛且內層有加毛的保暖襪子,在褲襪外頭穿上二到三雙的襪子後再套上鞋子。
[ 襪子買了回台灣晚上睡覺也可以穿。不過登山前輩旅伴推薦可以買一雙全羊毛的襪子,說非常威 ]
鞋子同樣也是非常重要,鞋底要選擇厚一點的,此時強調通風透氣的鞋都別帶去,並別忘了外層要防水才能不會讓雪滲入。原本還輕忽地想說就穿原有的短靴、多穿幾層襪子就可以了吧,還好在出發前和我的旅伴 Chih 聊裝備時才驚覺我的腳似乎會被凍壞,不過考量買專業雪靴之後沒什麼機會穿,於是我就選擇了一雙裡層有鋪毛、外層防潑水、鞋跟略墊高、宜穿搭的路邊款短靴,但這種不專業款還是僅能在零度左右免強應付過去。在極地時都是穿著宿則提供的專業雪靴及厚襪子,才足以讓我存活至今。
但即便穿著專業雪靴和三層襪子,晚上站在 -30 幾度的雪地上等極光,還是讓我腦海裡不斷浮現聖母峰這部電影裡的截肢畫面,因要腳真的會很痛很痛接著失去失覺,最後一天 –38 度時我試著在鞋子腳尖處裡面各塞一包暖暖包,效果很不錯,但挑選鞋子時也別忘了要拿大一號,才可以塞進這麼多雙襪子及暖暖包,若鞋子不夠大,塞太多反而容易讓腳血液不循環而更冷喔!
[ 挑選的時候別忘了要選大雙一點,才可以塞 ]
但挑選鞋子除了保暖外,更重要的是注意防滑,若是剛降下的綿綿雪地其實不會滑,但如果是在零度左右的地方,水或是雪融化後結成冰,又或是很多人踩踏的地面,雪常常會被踩成冰,而非常滑;因此挑選鞋子時鞋底的紋路深度需要特別注意。 同時在雪地上走時,腳要盡量垂直踩地,若腳拖地或是用滑的就很容易會跌倒。
我就因為出門前臨時起意穿了一雙陪伴我很久的長靴,想說可以保暖,卻忘記它的底已經磨損很嚴重,以至於我在雪地上頻頻溜冰跌倒,甫站起來又立刻仆街(還好我的旅伴都很善良沒有偷錄做成 gif 動畫)。而且摔倒在堅硬的冰上是相當危險的事,這次雖然只有痠痛,但我回來後去推拿按摩了好幾次還沒完全好,不可不慎。
[ 我的溜冰鞋 ]
然後我才知道有這非常推薦每個人都帶的裝備叫雪爪,套在鞋子上就可以防滑,可說是腳上的雪鍊,一組只要幾百塊,就能讓行走於雪上冰上安全很多。
[ 套在鞋上就可以防滑的雪爪 ] (照片取自網路)
推薦隨身小物
在如此又乾又極度冷的地方,保濕的東西一定要帶上,除了平時晚上保養用的臉部乳液、護唇膏、潤髮乳外,相當推薦可以隨身攜帶「雪芙蘭」,綿羊油的性質夠滋潤,可當身體乳用,臉部和手部太乾也都可急救,而且圓圓的硬瓶身設計放在包包好攜帶、又易於大家一起使用,當初買暖暖包時加購價只要 39 元,是大家公認 CP 值相當高的小物。
[ 在極地時雪芙蘭還會變成有點脆冰的質地,用起來蠻舒服的 ]
護唇膏及衛生紙也別忘了隨身攜帶,在被冷冽的風襲擊下,一定是一下子皮膚太乾、一下子流鼻涕的,很忙碌。 我也帶了兩大包的暖暖包,不過暖暖包在極地其實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因為拿到空氣中它自己都會凍冰了,不過若放在口袋中或是鞋子中等密閉的地方,還是可以發揮它的一點點功效,剛進到室內要解凍凍僵的手時能派上一點用場。
另外建議大家可攜帶一個保溫瓶,瑞典水龍頭的水都可以直接生飲,而且甚至比一般礦泉水都還好喝,自行用保溫瓶裝水出門就不需要買水了。但不要像我一樣傻傻的帶一般水壺,因為當你要喝水時會發現水都結冰了….
[ 貼心的冰鎮水壺 ]
電子產品
在冰天雪地中常常會搞不清楚方向,尤其又在陌生的環境,若有一組極地可收到訊號的 WIFI 機器,是能指引路線又保命的重要物品。
[ 我使用的 Global WIFI 在極地也收得到訊號,和夥伴分散時連絡很方便,也可以連上地圖自行前往目的地 ]
不過在天冷的地方,會發現明明就充飽電了,電池很快就沒電、手機也會莫名的休克,但回到溫暖的地方電池又恢復正常,這是因為在低溫處電池內的化學反應沒辦法作用完全導致的,因次相機一定要多帶幾顆電池勤換,拔下來的電池可以放在貼近皮膚的口袋中,並放一兩包暖暖包讓它保溫(不過要注意不能讓電池過燙,但在極地中應該是不會有這困擾啦…),只是換電池時厚手套還是要拔下來比較好操作,是非常痛苦的時刻。
而要避免手機突然冬眠,建議隨時插著血袋『行動電源』充電,雖然行動電源的電池效力肯定也比原本的差,但至少它的電容量相較起來比較大(建議至少要帶 5000mAh 以上的),可以一直補給電量給手機。
物品狀態
除了電池會秀朵外,在 -30 度這種極冷的地方,塑膠這類的東西特別容易變質,像是我跟主管借的腳架,其袋子在極地中度過拍極光的時光後,變的超硬還定型,此時如果表皮有撞擊或磨擦就容易裂掉。
我的 PVC 行李箱也在離開極地的飛機上撞出裂痕,然後一步步壽終正寢了,所以去極地且會遇到極凍的零下三十幾度天氣,還是不要帶價值高的物品去吧!
[ 輪子在抵達國門之後就掉了,這時機點可說是非常貼心(欲哭無淚) ]
待在零下溫度雖然有時的確令人崩潰,但當美麗到不可置信的極光一道道出現在眼前,一切都會覺得值得了,也不可思議自己正在一次次挑戰自己的極限!
經歷極地上的嚴酷挑戰也不免對於旅行有更深的感觸,覺得自己很幸運是在這樣的年紀就來看極光,年老了還要站在冷風雪地上抵禦 -38 度的低溫會是多麼辛苦且增加危險性的事呢?所以想看極光趁年輕時趕快去吧!
[ 一秒變雪女,連鼻孔裡面都覺得結冰(好像講太細節了…) ] (照片由Lapland 極光秘境之旅的 Frank 拍攝)
| 看我歐行腿 | 瑞典追極光 系列文章:(旅行期間:2015/12/30-2016/1/10)
● 天外飛來一道極光!我在瑞典北極圈迎接 2016 的精彩
● 行李拎了就走,十天後出發瑞典北極圈追極光!自助規劃不是夢報導
● 原來愛斯基摩人也不是好當的,在 Igloo 圓頂雪屋裡睡一宿
● 闖入瑞典零下世界的雪累史,極地生存指南:我的雪中裝備與器材提醒
● 再冷,也要到瑞典北極圈 Abisko 看三晚極光盛宴
● 混入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維京人餐廳 AIFUR RESTAURANT & BAR 當一晚海盜
● 阿呀~一不小心就從瑞典到了挪威, Narvik 小鎮遇見地理課本中的峽灣
● 美到搶著入冰宮,躺在用冰打造的瑞典北極圈 ICE HOTEL 裡
● 斯德哥爾摩的 ICEBAR 冰造酒吧,奇妙緣份與萍水相逢的台灣鄉親破冰共飲
● 謝謝沒有放棄的自己,讓我用跑步遇見斯德哥爾摩的城市森林秘境
● 只載去見周公的飛機,瑞典斯德哥爾摩機場旁的 Jumbo Stay 特色青年旅館
7 comments
Creya妳好,請問妳到極地有背隨身的包包嗎?怎麼樣的包包比較適合呢?謝謝。
皮皮您好,不好意思我現在才發現到您的留言,我再極地的時候很少帶著隨身包包,或是就放在車上而已,因為其實就只需要相機和錢包,大部分的東西就塞在口袋裡就足夠了,因為雪衣也是蠻厚的,背包包不是很方便其實
請問羊毛襪有推薦的牌子嗎?UNIQLO內搭褲是超級暖嗎?謝謝回覆
我那時後的羊毛襪是在那種路上襪子店買感覺很厚的,抓了好幾件,也沒有特別得牌子。UNIQLO內搭褲那時後也還沒有超級暖,記得是極暖然後加上平價內刷毛的內搭褲。
YA!謝謝回覆!
我好喜歡你的雪衣唷~
這篇給我很多參考,超感謝的~
我剛加了你的臉書!發現你有點面熟,才發現你也有拍客製T噎!天啊!好巧!
好巧唷!你要準備去瑞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