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田,光聽名字彷彿就能感受到微風正輕撫著,眼前浮現一隻可愛的秋田犬傻氣微笑的臉龐。
[ 你有看到我臉在笑嗎? ]
夏天的一趟福島健行旅程讓我有機會與日本東北相遇,初次見面就著迷於它溫和樸質的氣息,令我想逐一探訪東北地區更多的樣貌,於是在剛進入秋季的時節,便安排至更北邊的秋田縣進行探訪,做為與東北土地對話的第二站。
在這裡一切都是安安靜靜的,與大自然生活在一起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桌上擺的餐食,令我想起沿路搖曳的田野蔬園;人們生存在冬季嚴峻的環境中所孕育而出的智慧、以及夏日豐沃土地所培養出的資源,從祭典、從信仰、從餐桌、走入農家老屋中,都能窺見一二。
透過不同角度的探索認識秋田
於是我爬上山走進秋田的山野裡,滑著獨木舟進入湖中央眺望遠方的山頭,循著溪谷源頭走往瀑布,在武士住宅的下町區騎著單車漫遊,窺探著地方傳統民俗的凝聚力,又或是住在百年歷史的老屋中、體驗農家生活。
從山上、水上、從戶外、到屋內,試圖透過不同的面向認識這塊富饒的土地,慢慢推疊出屬於我的秋田印象(若不是因風大使滑翔翼無法飛行,不然還想從天上看看呢)。
這份地圖路線便是我的五天四夜秋田行程探訪足跡
旅行日期:2018/9/11 – 9/15
(地圖能放大觀看路徑,點選左上圖示可展開所有 waypoint 、並自由開關欲顯示的項目)
分享五個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秋田片段與感受吧:
山谷中的金黃色稻田,那是幸福豐足的顏色
現在談起秋田,翠綠的山峰、配上滿山谷黃橙橙綿延不絕的稻田,是第一眼讓我怦然的秋田景色。
九月中的秋田正好是稻穗收割前最飽滿的時候,旅程的五天中,只要抬頭望向窗外,那小小窗格總被金燦搖曳的稻穗填滿,此時更嫌眼睛寬幅不夠廣角,只能盯著前方直到視覺停留在遠遠那頭的綿延山峰。若說福島在我心目中像是台東那般存在,秋田大概就是花蓮了。
登上臨海一側象潟市的九十九島其中一座小島後,我被一大片稻田給包圍,田園後方的東北第二高峰『鳥海山』高聳挺立襯著金黃稻田,這畫面呆看再久都捨不得離開;而那田中肥沃的土壤,正是兩千多年前的一次地震山崩後由它貢獻出來的。
在這如畫的景色中還藏著當地農民的驚喜巧思『稻田藝術』,只要在展覽期間搭上內陸縱貫火車,便能欣賞這些畫中畫。
夜間民宿的飯桌盛上了一碗香氣四溢的米飯,一口品嚐,與昨晚那碗不同的是,我好像與它多一些連結,再搭配一口秋田釀製聞名的日本酒,想起白天看到的金黃稻田,那是代表幸福豐足的顏色。
在農家民宿住一晚,品嚐純樸實在的原味
那麼『米棒』作為盛產稻米的秋田的代表鄉村料理之一,就顯得理所當然了,在行程中我試圖找機會品嚐看看米棒料理,卻都不巧錯過。
「你們今晚可以與我們一起製作米棒喔!」直到一間入住的農家民宿這麼預告著,讓我一邊整頓行李一邊卻忍不住豎著耳朵期待著集合的呼喚聲。
跟隨著民宿奶奶的步驟,將搗過的熱騰騰米飯分批放置於手掌中,兩手捏著感受著溫熱的米粒,平日我會用雙手捧生米洗淨、卻不曾這樣感受熟米過,與米似乎產生另一種接觸,接著慢慢地將它們塑形成一支支的米棒樣子,然後捧著這新手上路的米棒喜孜孜地放到烤盤上烘烤,等待著晚飯時間成為桌上佳餚的一部分。
五天四夜中,每晚都在不同的農家民宿感受在地居住風格和家庭料理,有時在擁有百年歷史的木製茅屋裡頭入睡,有時在住滿祖孫的民宿裡像是不小心跑到別人家去,有時與農家奶奶一同準備食材。熱情的主人無論早餐或晚食都怕我們吃不飽似的,將新鮮食材與後院農田上的作物,化作一盤盤充滿心思的料理擺滿整個餐桌,純樸真誠地照顧著每個人的胃,彷彿回到鄉下爺爺奶奶家一般的溫暖。
凝聚家庭向心力量的民間習俗
百年茅屋裡一座四周鋪著榻榻米的圍爐裏(日語:いろり,又被稱為地火炉),在秋田這個豪雪地帶的傳統建築裡算是標準配備,也讓我想起在真山傳承館見識到的「生剝鬼」,在圍爐火光中一場充滿震撼力的民俗信仰。
每到冬天秋田居民圍著爐子取暖是日常,但若是整日閒坐在爐邊不動就會長出紅疹,秋田男鹿地區在除夕夜時就會出現一群像是惡魔的生剝鬼,在村裡逐戶敲門,並青面獠牙地衝入屋內抓狂巡繞,一面尋找愛哭、懶惰或是不守規矩的婦人與小孩拖出去剝皮,剝的便是那層代表懶惰的紅疹。
然而這群生剝鬼不過是由當地居民帶上面具與稻草製的服飾所裝扮的,不是什麼真正的惡魔,當然更不會真的剝皮,在冬天極為寒冷嚴竣的秋田,人們在大自然面前顯得脆弱,也讓民俗活動成為凝聚家庭力量和舒緩未知的重要儀式與寄託了。
秋田的登山健行、腳踏車、與獨木舟
與大自然密切相處的秋田,在這裡好像不經意的就走進了大自然中,當地的人民也提供相當完善的選擇與裝備與它共處,我在不知不覺中才發現自己採用了那麼多不同的方式在認識秋田,靠雙手的、憑雙腳與體力的、又或是靠兩輪輔助的,也從山上玩到水上再繞到了街上。
在日本秋田的最高峰「駒ケ岳」走上一小段路,步道上碎裂成大小不一的火山岩石述說著活火山的性格,每一步都必須集中精神專注於腳上踩點,而每一個停頓抬頭又被遼闊的景緻給徹底放鬆,周圍的山巒和小鎮一覽無遺,即便單程只有三公里不到的路程就可以從登山口到海拔 1,535 公尺高的隘口見到阿彌陀池,走起來也相當有趣豐富。
沿著抱返溪谷向上游漫步,在清透的峽谷與隧道間穿梭,每個轉角都期待著接下來的景色,直到遇見步道終點的「回顧瀑布」我仍不想回頭,單程短短 1.5 公里的路線滿溢著美好的驚喜。
來到秋田中部熱門景點的田澤湖,「左右、左右」的搖起槳,用獨木舟將自己滑進日本最深的湖泊,避開了觀光人群的嘈雜(這裡是在秋田裡遇到最多觀光人潮的地方,但其實擁擠量大概只跟台灣平日白天的公園一樣),慵懶愜意的欣賞環繞於四周的群山,湖畔那一頭最高的山,就是曾攀爬過的駒ケ岳,而我正從截然不同的視角見它的另一種面貌。
出了火車站後租了一台同樣具有年代的腳踏車,搖搖晃晃地騎在江戶時代的武士宅邸街道中,古色古香的建築與莊重沉穩的黑色牆板從身旁撫掠過,微風輕吹,騎乘在林蔭街道下,遇到喜歡的店便進去品嚐下午茶、亦或是看看可愛的秋田犬,即便身在城鎮街道中仍舊舒適輕快。
(感謝貝哥拍攝提供)
共同存在天堂與地獄的湯澤山中溫泉區
心被療癒了。舟車、健行、搖槳帶來的身體疲勞,也在大地賜予的溫泉中被好好安頓。
在湯澤地區住上一晚溫泉旅館,搭上共乘計程車瀏覽此地的獨特地熱景觀,先是走進霧氣瀰漫的小安峽,來段夢幻浪漫小小健行,接著在川原毛那與世隔絕的荒涼地景中,感受著天南地北卻同在湯澤地區的天堂與地獄。
下山後抵達秋ノ宮温泉郷的野溪溫泉,就地挖出一池自己的足湯池,放鬆疲累的雙腳,此時此刻,這裡是我真正的天堂。
那都是秋田的顏色
秋田縣位在日本本州東北地區的左側日本海沿岸區,北邊相鄰本州最北的青森縣,再上去就是北海道了。
冬季時受日本海洋季風影響,有高達 90% 的面積被稱為強降雪區域,冬天的日照時間亦是全國最短的,轉暖後的秋田氣候涼爽舒適,四季分明各有景色,粉紅櫻花、翠綠山巒、金黃稻田、滿谷紅葉、又或是銀白雪景,任何時節來都能見到不同的秋田色彩。
這趟九月中的拜訪,我見識了秋田綠色與金黃色的一面,相較起來或許是較少人選擇的淡季,也因此所到之處都安靜不擁擠,旅行起來非常舒服。
沒有什麼最好的時節,那都是屬於自己的旅行樣貌與回憶,金色,就是我腦海中屬於秋田的顏色。
獲得秋田中文官方資訊及行程規劃免費協助可透過: 秋田趴趴走 或加入 日遊LINE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