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我經驗的福島,腦中第一個蹦出的便是只見町了。這應該與多數曾到訪過福島的台灣鄉親們所見略同,追攝只見線火車的四季景色,是許多人福島行的重頭戲。
不過我的記憶,卻是停留在只見町的山上,一個漫步在被稱為治癒之森(日文:癒しの森)的午後,那兒離只見線不遠,卻少了相當多的遊客,也多了更多故事。
這條路線不長、平坦好走,高聳的山毛櫸遮蔽了天空,林內蔥蔥鬱鬱宛如森林隧道,來此並非為了眺望到什麼百萬美景,它的美就是它本身。
透過福島觀光局的協助,安排了山林嚮導引領,在渡部女士的解說下山毛櫸的性格與經歷都清晰起來,林子中的生態彷彿一個個在向我們敘述自己的生命故事,「用心傾聽,你會感受山林要傳遞給你的訊息」,這段觸動延續至對福島的感動,只見町的山林健行也成為我在福島最為喜愛的一段行程,而我也想將這段經歷與你分享。
年輕時喜愛滑雪的渡部女士是今日治癒之森的山林嚮導,個子與我差不多的她走起路來步伐相當輕快,讓我不禁期待當我與她同等歲數時,還能有一樣健朗的身體
介紹健行在只見町的特別之處,那就先從只見町的背景談起吧!
日本第一個生物圈保護區﹑擁有『自然首都』之稱的只見
只見町(Tadami Town)位在福島縣最西側,屬於南會津郡的一町,以我們熟悉的行政分級來說大略是:福島縣南會津市只見鎮。西邊相鄰著以稻米聞名的新潟縣,再過去就是日本海了,在冬季因日本海的海洋季風帶來大量濕氣,這兒最高積雪可達 3~4 公尺高、年均降雪量是 1294 毫米,是日本數一數二的豪雪地帶。
黃色區域為只見町,位在福島縣的最西邊,東北側是金山町,西邊過去則是新潟縣了
只見町的面積為 746.53 平方公尺,是東京最主要 23 區總和的 1.2 倍,其中卻有 90% 豐富的森林涵蓋面積,人口密度相當小(2018/10 月的總人口數為 4,245 人)。數年前開始,只見町與其他日本鄉村一樣面臨到人口減少與老齡化的狀況,原先主要的農業已迅速衰退,然而在面對維持社會發展的課題時,只見町沒有與其他城鎮一樣選擇合併,他們決心要走出自己的城市規劃。
於是在 2006 年制定的只見町推廣計劃裡,將只見町定位為:『與雪共存、與山毛櫸一起生活的城鎮,挑戰以其創造真正的價值』,也就是說,只見町不再走往城市發展,而要採用原有的自然環境、及因此孕育而出的獨特傳統文化與生活,發展出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系統。
為了更具體的落實,隔年只見町向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的人與生物圈計劃(MAB:Man and Biosphere)提出申請登錄,成為日本第一個被列入生物圈保護區的地方,生物圈保護區明確的以人與生物圈之間的平衡為目標,一旦確定了生物圈保護區,就必須保護那裡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日本自然的首都・只見(The Capital of Mother Nature Tadami)』的稱呼和誓言就此誕生。
(圖片來源: 自然首都只見 APP)
正式成為只見町生物圈保護區後,町內被劃分成三種類型的保護區域:
- 禁止一般民眾進入、僅允許做觀察與研究的『核心保護區』
- 提供人民正常居住與工作的『移行區』,區域內同時推行有環保意識的工業發展與可永續經營的經濟
- 在核心保護區與移行區中間的過度區間則設置為『緩衝地區』,它與核心保護區有類似的自然環境但允許民眾進入做教育實驗、甚至娛樂和傳統狩獵等行為
(註:生物圈保護區域內的劃分規劃,是由申請的政府單位自行向 UNESCO 提出並管轄,而 UNESCO 的角色是做審核與認可。只見町生物圈保護區在登錄時沒有特別設立新的法規,是用現有的相關法規去定義,因此也不會對民眾造成新的影響。)
只見町生物圈保護區的保護區域劃分圖,桃紅色的部分為核心保護區、面積最大的綠色緩衝地區、淺膚色則為移行區。我標上綠色健行圖示的地方,就是治癒之森步道大略的位置。
這次在只見町健行的治癒之森,便是屬於緩衝地區,它同時也是只見町幾條建議健行步道裡被列為初級的路線,親子皆適宜,一年中可以通行的時間也是最長的,相當適合貼近觀察只見町生物圈保護區內的生態。
治癒之森的登山口處
山毛櫸森林教我的事
「這棵山毛櫸樹曾經是這條步道的指標之一,它還是只見町與金山町的兩地區分界標的。五年前它倒下了(2013年),抬頭望去,藍天露出的廣大範圍,都是它曾經生長的痕跡。」 那大約是行走在治癒之森步道半小時後,山林嚮導渡部女士指著一段橫倒在地面的巨大樹幹說著,在它倒下前,估計已站在這兒看盡只見町的變化 400 多年,遠超過尋常的 200~300 年。
擁有 400 年生命的山毛櫸,當步行於山中的人見到這棵神木等級的山毛櫸樹,便知道接下來要進入金山町了
這兒是整段路程來最亮的地方, 抬頭望著這一大塊天空,想像著大山毛櫸的巨大
根旁立著一只木製標示,黑色字跡寫著『國界的大山毛櫸(日文:国界の大ブナ)』,為它的重要性提供證明。當我正以為故事的註解會導向「真是可惜呀」這類的結語時,渡部女士接著說:「當它倒下後,原本被它遮蔽與汲取養分的區域得以釋放出來,讓新生植物能有機會發展。而它,成為了土地的養分,滋養下一代。」
「我們人類也是這樣的,對吧?」今年 66 歲的渡部女士輕聲說著,那段話在耳邊迴盪良久。
即便國界大山毛櫸不再撐起一片天空,卻成為了大地養分的一部分,依舊顯得生命力十足
地衣貼附在倒臥的大山毛櫸樹幹上,蕈菇恣意的張開菌傘占據一方,樹苗圍繞著挺立生長,陽光透照的那一小塊土地顯得特別綠意盎然,它們當中某一株樹苗有天也會以最強大的生長能量佔據那片天空,在經歷三百多年後等待後輩再起,就這麼循環下去。
倒下的樹木成為蕈菇的家
一小塊的樹幹在青枝幼苗的攀附下,已成為另一種樣貌與角色存在
梗在喉中想詢問倒下時是否成為了當地大事,也都吞了下去。不必惋惜弔念,它將成為一股更強大的力量,以另一種形式永續它的生存。
那是對生命的堅持與韌性
日本山毛櫸又被稱為日本水青岡,分佈範圍廣闊,從北海道南部、本州、四國、到九州皆可見到,為落葉闊葉林樹種。正夏時分的東北福島,若非大晴天之時空氣仍有涼意,尤其走在被高聳樹木包圍的山林間更是舒適。踩在山毛櫸樹飄落的褐黃落葉上,隨步伐傳來唏唏囌囌的沙沙聲清脆好聽,一個不小心太專注地沈浸在這屬於樹林間的節奏,竟將渡部女士解說的柔和頻率一同融入到這片環境中,是否在林間呼吸久了就會擁有著大自然的聲線呢?
渡部女士從地上捧起一把落葉:「只見町能有非常好的水質,它們功不可沒呢!」在雨水和雪通過山毛櫸樹木的第一道過濾降至地面後,山毛櫸落葉不易腐爛的特性成為了天然濾水器,將自然賜予的資源保存進土壤中,成為重要的水源涵養地。看似凋零的葉子們就這樣在生命結束時,仍堅毅地鋪守著,為大地把關。
只見町除了與新潟縣一樣受日本海季風影響外,水源因為有山毛櫸葉子的過濾,而擁有與新潟縣同等的良好水質和稻米栽種環境。
渡部女士又拾起一顆有著堅硬外殼的果實,上頭的尖刺卻毛絨絨的可愛,被這厚實殼斗包裹著的種子,讓山毛櫸得以在嚴峻的環境下靜靜等待適當的時機冒出頭。然而它 5~10 年才有一次豐收的低結實率、果實胚乳中富含的豐富蛋白脂與脂肪還讓它成為動物眼中的美食(熊和松鼠便是饕客之一)、其幼苗平均五年只能長高一公尺的緩慢生長幅度、加上自家人爭奪頂上空間及外人植物間的寄生或絞殺等勾心鬥角,都讓眼前這片山毛櫸樹林更顯難能可貴。
根據維基百科解釋:山毛櫸科亦稱殼斗科,果實為具一粒種子的堅果,這種堅果特稱為「槲果」
與絞殺植物相爭而敗戰的山毛櫸樹,是林中的宮廷劇
目前看似寄生生長,但不知道哪一天會不會暗地殺害
此時一株看起來像是麻花捲的山毛櫸出現在視線前方,「它扭轉著自己的身子,將強壯的一面朝向寒冷的迎風面,每年不斷地調整自己,形成了螺旋狀的外貌。」原先只看到它的不尋常外貌,現在我明白那是它奮力生長的痕跡。
已往走在山林中,是用自己的感受去體會山林想說的話,在渡部女士的帶領下,我開始透過樹木生長的個性與環境,理解它的生命故事。
彷彿此刻,樹木是活生生的在跟我說話
步道間相遇一株以『奇形之姿』自土壤中鑽出的山毛櫸,展現出台灣重要文化注音符號的『ㄣ』字型,原來這棵在冬天被大雪重重壓住的山毛櫸樹,即使因壓迫而歪了身子,轉個彎、仍舊堅持繼續向上發展。
ㄣ在哪?走過去樹的另一側看就是了嘛!
山毛櫸並不柔弱,要能夠在只見町這般豪雪的地段佔據地盤,就必須有過於常樹的生存本領。面對冷酷的東北大自然環境,我看見動植物們強韌地生命力,在這塊土地上不放棄地扎根、茁壯、期待再度擁有一席天空,山毛櫸、以及福島的人民都是。
(註:台灣也有同屬但不同種的獨有山毛櫸品種,為 Fagus hayatae、稱作早田山毛櫸,日本的則是 Fagus crenata、有鋸齒形狀的意思;台灣山毛櫸多分佈在東北部,包含新北市、桃園市與宜蘭縣,宜蘭太平山上即有一條步道稱為『台灣山毛櫸步道』,樹高較日本品種平均 30 公尺的矮、台灣品種約達 20 公尺,是台灣公告的珍稀植物。)
冬季上演的生命爭鋒舞台
治癒之森一般通行的步道全徑來回僅約 2.3 公里。經過 50 分鐘的漫步,不知不覺已經抵達折返點,「前方的山徑已經不清晰,我們便不續行。會在這裡折返是因為想讓你們看看存在山林裡的狩獵文化:『又鬼』。」渡部女士話談到此,內心已經驚呼起來,在為東北旅程做行前資料搜查時,《山怪:日本山人口述異聞錄》書中所提及的又鬼,正是閱讀資料中令我們印象特別深刻的部分。
又鬼(漢字也寫做叉鬼,日文:マタギ,發音為 matagi,來自北海道原住民的阿伊努語),指的是日本東北地方傳統冬季獵人,以往的狩獵對象除了熊之外還有兔子、日本猴、與羚羊(現在已經禁止),主要活動在日本最北處的北海道、秋田縣、和青森縣。只見町的狩獵技術則承襲自秋田縣阿仁地區移居至此的又鬼。
說到熊,因為山毛櫸的果實是熊的美食之一,有山毛櫸的森林便是熊會出沒的地方,治癒之森的步道路口處就有「小心熊出沒」的牌子。只要人多,熊也不會想來攪局,不過建議身上還是要掛個熊鈴,渡部女士的背包上便有一個。
步道上的一個非尋常樹幹,在渡部女士判斷下為熊調皮的傑作
冬季的圍捕較小型,以羚羊與冬眠中的穴居熊為目標,通常約 3-5 人為一組。初春時動物剛結束冬眠,由於山林積雪未消,動物形體的移動、甚至足跡都更為明顯,又鬼便會在此時成群結隊至山毛櫸林中狩獵,此時多為 8-10 人為一組、或在大型圍捕時更會多達 20 人共同參與。稱為『勢子』的追逐者們負責將熊從山谷向山坡上追趕,熊具有一被追趕就會逃往山頂的特性,負責持槍的『鉄砲』打擊者則會站在山頭上觀察獵物的行蹤並做出射擊這項關鍵動作。
此時此刻,我們腳下所站的地方,正是『鉄砲』出擊的位置,望著身旁山脊的大面斜坡,此刻我的眼前彷彿看見獵物與勇猛奮力的勢子朝我奔來,心跳蹦蹦蹦地加速,眉頭皺起、視線穿梭在坡上的樹木與草叢間,雙手不自覺的緊握起,等待著壓下板機的剎那。
這裡便是『鉄砲』站在山頭往下觀看的視野,其實一點也不容易呢!由於從山坡向上奔跑是件相當耗費體力的苦差事,這種坡又被稱為 『勢子哭泣的坡(日文:勢子泣かせの峰) 』
你無法輕易地把又鬼與獵人劃上等號,從福島回來後繼續尋找著更多的又鬼資料,我感覺又鬼的精神有著像武士精神般,擁有清楚的倫理和道德、還有嚴格的規範存在,他們深信山神的存在,所有的獵物都是山神的賜予。因為與山林必須緊密與良久的相處,讓他們更謹慎的對待生命;因為隨時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視野裡也永遠有著大自然。
這支談論又鬼精神的影片是少數找到有中文字幕的資料,採訪自福島金山町的猪俣昭夫先生,正是治癒之森只見町交界相鄰的城鎮:
《山怪:日本山人口述異聞錄》裡有這麼一段話:『山林裡還有無數的動物、植物、昆蟲,以及幾千億的微生物,與此同時也代表著其中存在幾千億的死亡。在這裡,生與死永遠保持著平衡,踏足此地的人類也同樣要面對生死永恆的自然法則。』
在遠離人煙的大自然中,無論是人類、熊、或是一棵樹一株草,彼此的相遇都是以各自的生物身份,賭上性命來對決,然而也正因如此,在深山中的彼此,都在此閃耀著生命的光輝。
(註:在森林地的減少、獵補限制及繁複的法規程序、社會和經濟的演變…等種種因素下,人數曾經眾多的又鬼現正快速地消失中,日本山林內下一個滅絕的群體有可能就是又鬼。)
治癒之森健行資料
步道名稱:治癒之森(日文:癒しの森)
全長:來回 2.3 公里,至「勢子泣かせの峰」或「大岐の戸板山眺め」就可原路徑折返
需時:1.5~2 小時
位置:日本福島縣只見町松坂峠登山口
適宜健行期間:5 月中旬~降雪前約 11 月中,冬季積雪時不適合行走
難易度:初級,平坦好走,偶有幾個坡度但慢慢走都沒問題
適合年齡:從老至幼,四歲以上有父母同行即可
海拔:最高 645 公尺、最低 602 公尺
爬升高度差:約 43 公尺
建議:路徑大致都清晰,唯中間有一小段路徑比較模糊,可用我的 GPS 紀錄參考,或是請在地山林嚮導帶路,與我們同行的是渡部女士(點擊連結有嚮導介紹與預約 ),不過會是以日文預約與解說,若需要預約的語言協助可加入 日遊 LINE 生活圈 提供免費服務與討論。
這大概是全程最陡的坡
參考資料:只見町教科文組織生態公園 日本原文紙本文宣品 / 多本日文翻譯書籍與漫畫 / Wiki JP – 生物圏保護区 / Wiki JP – ブナ / Wiki JP – マタギ
追蹤我的 Facebook 專頁
行走在日本東北 – 福島 系列文章
[wcp-carousel id=”1178″]